近年来,市场频繁传出苹果“告别”中国供应链的消息,但事实上,苹果可能还难以放下这一重要阵地。
根据官方数据,苹果拥有的186家供应链厂商中,中国大陆厂商有49家,占比约为26.3%;中国台湾厂商有45家,占比约为24%。
可以看出,对于苹果而言,中国供应链仍有重要价值,一些代表厂商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。
据了解,截至6月25日收盘,立讯精密股价报收37.16元/股,总市值为2668亿,最近两个月,立讯精密的股价涨幅已经超过了42%,市值更是暴涨了800亿。
而立讯精密仍然在资本市场上“吃香”,很大程度还是离不开苹果的加持。财报显示,2023年,立讯精密实现营收2319.05亿元,同比增长8.35%,其中,来自苹果的收入占比高达75.24%,较2020年的69.02%进一步增加,这也意味着二者的合作仍在加强。
深入来看,对于苹果而言,国内供应链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性价比,更在于相关厂商产品质量、工艺技术、产能弹性、物流体系等层面优势突出。
以立讯精密为例,据了解,2016年以来,立讯精密已深入声学器件、无线充电模组、触觉马达、结构件、SiP封装等领域,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,业务运作的成熟度持续提升,这一定程度推动了其与苹果的合作。而近年来其也在切入AI服务器领域,更进一步匹配了苹果的业务发展需求。
具体而言,“AI+”已成为手机行业的一大变革路径,不少业内人士表示,AI手机的出现,有望掀起新一轮换机潮。这一背景下,苹果也已开始相关布局。比如,在今年WWDC 2024上,苹果推出个人化智能系统Apple Intelligence,未来将会对iPhone等设备提供一系列AI功能。
而苹果的创新动作,也使得“果链”上的厂商找到了新的发力动向,尤其在苹果转移供应链的背景下,立讯精密等企业亟需更大程度上释放自身在数字化、信息化生产方面的潜力,以巩固与苹果的合作。
对于全新的布局,立讯精密也展现出充足信心。立讯精密董事长、总经理王来春曾表示:“立讯只要进入这个领域,就一定能在该领域成为一家优秀厂商;立讯所布局的每一个产品,只要走的方向是对的,我们的目标都是迈向全球前列。”
在消费电子产品个性化、智能化升级迭代的背景下,立讯精密也对未来的业绩做出了积极指引:2024年上半年,将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2.27亿元至54.45亿元,同比增长20%至25%。
但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,考虑到成本等因素影响,“转移供应链”仍是苹果发展规划中的重要一环。数据显示,2023年,在越南的苹果供应商数量激增40%,达到35家;在泰国的苹果供应商数量增长约三分之一,达到24家;在印度的苹果供应商数量保持在14家,当地企业塔塔集团(Tata Group)首次进入苹果供应商名单。
另外,值得一提的是,“果链”上的中国厂商由于主要代工组装、原材料供应等毛利率低、技术壁垒不高的业务,难以具备较强话语权,即使是头部企业,发展被动性也较大。比如,为稳定苹果订单,富士康曾将代工利润从5%压缩到不足2%。
而且,“果链”内部的竞争局势也正持续加剧。上述问题的存在,均意味着立讯精密等企业还需在拥抱苹果产业链之外,走出更加多元的路径。
回到业务本身,可以发现立讯精密已经有了更多尝试,比如携手全球芯片巨头英特尔。天眼查信息显示,英特尔已入股立讯精密旗下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,持有该公司3%的股份,认缴出资额为1766万元。
据悉,立讯技术主要生产经营基站天线、滤波器、RRU等通讯设备,以及连接器、连接线、光模块、AOC等互连产品。而在通讯与数据中心业务上,立讯精密也已经取得一定成果,数据显示,2023年该业务营收高达145.38亿元,毛利率15.8%。
显而易见,立讯精密正在从“果链”的框架中走出,谋求更大的发展机遇,这也是市场最想看到的。
原文标题 : 市值暴涨,立讯精密不再限于“果链”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