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远的大爷卡梅隆!

华商韬略
关注

image.png

除了改变世界,不会干别的。

文 | 华商韬略 王洪臣

1977年,《星球大战》上映,开辟了科幻电影的新时代。

23岁的詹姆斯·卡梅隆走出影院,打了一通拳击,发泄完心中的激动,辞掉了卡车司机的工作。

【“技术狂人”】

“我是世界之王!”

永远的大爷卡梅隆!

1998年的奥斯卡颁奖礼,手握小金人卡梅隆振臂高喊,如同《泰坦尼克号》中的杰克一样。

这一年,他凭借该片登上事业巅峰,狂卷11项大奖。

另一位著名导演昆汀·塔伦蒂诺曾讲过一个笑话:

好莱坞有个家伙死后到了天堂,发现天堂门口有个人,骑在一台吊车上,手里拿着一部摄像机。

他一愣,脱口而出:詹姆斯·卡梅隆也死了吗?

天使在一旁幽幽地回答他:“不,那是上帝,他以为自己是卡梅隆呢!”

在很多人眼中,这位电影界“卡神”不仅被上帝羡慕,还有很多别的称号:偏执狂、烧钱机器、捞钱大王、暴君、天才、花心鬼……

但在众多称号中,“技术狂人”最能体现卡梅隆对电影的执着。他的每一部作品,几乎都为后来的电影工业树立起了技术标杆。

某种程度上,卡梅隆本人与电影相似,也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。

小时候,工程师父亲把他的连环画扔进垃圾桶,画家母亲会重新捡回来还给他。

“他的大脑左半球和右半球同时得到了比较优良的遗传。”加拿大星光大道总裁索马里亚斯说。

1982年3月,初入行的卡梅隆因与《食人鱼2:繁殖》制片方发生矛盾,滞留在罗马的一家旅店,身无分文,高烧不退,心情沮丧。

贫病交加中,他在几个夜晚反复梦到一个场景:一具金属铬骨架从地板上走过去,身上插着好几把刀……

《终结者》由此诞生。

这是卡梅隆真正掌镜的第一部作品,请到了已是大明星的施瓦辛格。

两人第一次见面吃饭,施瓦辛格买单。他觉得眼前这个20多岁的年轻导演,让他演一个愣头愣脑的机器人,很可能是一个烂片。

施瓦辛格没有想到,这将成为他最经典的荧幕形象。

永远的大爷卡梅隆!

此时,卡梅隆他对技术细节的苛求开始显露,经常在片场暴走。

“你必须给他最好的东西。”

“一旦进展不顺利,他开口就是一顿咒骂。”

为了达到理想效果,卡梅隆率领团队耗时数月,用粘土、石膏、纤维和钢架,做出了经典的机器人形象T-800。

两年后的1986年,卡梅隆在第二部作品《异形2》中,仍采用传统模型制作方式。但那只“异形女王”身上的机械审美快感与一流的视觉效果,让观众大呼过瘾,丝毫不输后来的电脑特效。

在传统技术上大获成功后,卡梅隆正式开始了“技术狂人”之路。

1989年,卡梅隆在第三部作品《深渊》中,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方法表现水下世界,比如搭建水下摄影棚,演员下水拍摄等。

此外,他更创造性得使用了CG(计算机生成动画)技术,产生了影史上第一个软表面、电脑制成的形象。

电影的CG特效始于1973年的《西部世界》,但真正运用成熟就是在《深渊》。影片中,水下智慧生物操控水柱,呈现出男女主角的面容,堪称创世级别特效。

永远的大爷卡梅隆!

1991年,在成本超1亿美元的《终结者2》中,CG技术开始在卡梅隆手中真正大放异彩。那个随意变形,脑袋被霰弹枪轰出一个大窟窿,又能快速恢复的软金属机器人“魔鬼终结者T-1000”,是影史上第一个由全CG特效制作的角色。

《深渊》和《终结者2》,被业内公认为是电影特效史上的两大标志性里程碑。

“詹姆斯·卡梅隆用让人目瞪口呆的方式,把电影带入了21世纪。”当时《好莱坞报道》如此评价。

没人能想到,这对卡梅隆和电影工业来说,都只是开始。

【“世界之王”】

“我在我的编辑机器显示器上面,放了一个剃须刀片,贴了一张纸,上面写着‘电影搞砸了就用它’。”

2012年,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,卡梅隆在与张艺谋的对话中,如此描述自己在片场面对压力时的情景。

《泰坦尼克号》背后,无疑也让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。

而在传记作者基根看来,卡梅隆就是“当代麦哲伦”,他在现代电影产业的发展进程中,总是扮演开拓性的角色。

在《终结者2》掀起的热潮下,CG技术快速发展。

1993年,斯皮尔伯格在《侏罗纪公园》中创造出了恐龙。1996年,CG技术的集大成之作《独立日》问世。

在《泰坦尼克号》中,卡梅隆又将CG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。

为了展现大海与巨轮的真实效果,剧组专门打造了一个能与船互动,同时对天空和物体产生反射,且能与夕阳、夜晚等不同光影环境结合的“数字海洋”。之后,特效团队把电脑建立的数字船模型放入这片海洋。

夕阳下、夜色中,雄伟的泰坦尼克号航行的壮丽场景,就这么被打造了出来。当泰坦尼克号驶出港口,一群海豚在舰首游动跳跃。这一画面中,有真实的海豚影像,也有特效师们恶作剧般安插的一只纯CG海豚。

卡梅隆本人也是在几次重放后,才发现了这只“假货”。

将CG技术推向新高度的同时,为了让巨轮上的所有人都栩栩如生,卡梅隆还开始大规模使用动作捕捉技术。

所谓“动作捕捉”,就是把人的运动记录成数据,进而驱动电脑创作的CG模型,使影片中的CG角色像真人一样生动逼真。

早在1992年,卡梅隆就曾写下一份“数字宣言”,开创性提出了“表演捕捉”概念,并在此后建立了数字领域特效公司。

摄影棚中,他先将每一个乘客的活动全部拍好,建立起一个CG人物动作库。然后再用“贴图”的方式,把这些“乘客”放到船的甲板上面。

在巨轮倾覆,沉入大海的场景中,卡梅隆指挥上千名群众演员从竖起的甲板上跌下摔倒,更有上百名特技演员从25米高处跌落,再现海难的悲惨一幕。

这是对动态捕捉技术的全新考验。

当然,即便有了强大的技术,卡梅隆对实景拍摄仍然保持执着。

《泰坦尼克号》第165个拍摄日,剧组迎来了最后一个拍摄镜头:沉入水中的驾驶舱被摧毁,史密斯船长以身殉船。

为此,卡梅隆在水下5米搭建了一个密闭场景,此时他身穿潜水服,亲自站到了摄影机后。

永远的大爷卡梅隆!

当雷管爆破,窗户破碎,30吨海水奔涌而入,扛着摄像机的卡梅隆被狠狠的推到墙上。

此时他要做的,就是迅速离开,顶着强大的水压,活着返回水面。

最终,这部卡梅隆以命相搏,制作成本2.94亿美元,创下影史纪录的经典巨作,迄今总票房高达21.86亿美元,雄踞世界票房第一达13年之久。

《泰坦尼克号》之后的本世纪前十年,由其开创的动作捕捉技术,开始真正大行其道。

从2001年到2008年,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获奖影片,从《指环王》中那只长相丑陋的咕噜,《加勒比海盗2》中的那只章鱼船长,《本杰明·巴顿奇事》中男主角从老到小的逆生长……

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背后,无一都离不开动作捕捉的支持。

但是,当同行们刚刚跟上卡梅隆的脚步,他又用一部《阿凡达》向前迈出了一大步。

【“3D电影教父”】

在电影工业的发展史上,制作成本超过5亿美元的《阿凡达》,绝对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品。

永远的大爷卡梅隆!

这不仅因为它27.82亿美元的全球第一票房,更在于卡梅隆用这部作品,再次给电影工业带来了全新的技术革命。

早在1986年,卡梅隆就已经完成了《阿凡达》的剧本。但由于电影技术一直难以实现卡梅隆的设想,项目长期被搁置。

2005年,卡梅隆感觉可以开始了。

此时,卡梅隆开创先河的CG、动作捕捉技术,已在业内广泛使用。

他的再次出手告诉所有人,谁才是老大。

《阿凡达》创造的,不再是单个的咕噜、金刚、章鱼船长,而是一个叫潘多拉的星球,以及这颗星球上无数个活生生的纳美人。

不仅如此,卡梅隆还将“动作捕捉”进一步升级到了“表情捕捉”。

他全新设计了一种skull caps(面部表情捕捉头戴设备),带有最新型的微型摄影机,对演员面部捕捉的清晰度、敏感度以及角度,在性能上,比传统捕捉技术高出6倍以上。

通过这种技术,卡梅隆完美展现了纳美人的神态表情。

由于《阿凡达》技术过于超前,当时,甚至专业评委都没法判断到底是演员演得好,还是电影特效做得好。对此,卡梅隆曾专门做出解释,肯定了演员本人的表演。

此后,头戴式摄像头,成为电影产业中动作捕捉的标配。

对于卡梅隆和《阿凡达》来说,以上的改变还只是一小步,更重要的是开启了电影工业的“3D时代”。

“电影史上有过两次历史性的革命:色彩和声音。而卡梅隆则完成了第三次革命:3D电影。”在《阿凡达》上映前夕,梦工厂的创始人之一杰佛瑞·卡森伯格如是说。

其实,3D电影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已经诞生。

1921年7月8日,电影史上首部3D电影《爱的力量》上映。此后3D恐怖片《黑湖妖谭》《恐怖蜡像馆》和《非洲历险记》等一度繁荣。

但是,由于早期技术粗糙,成片效果不佳,观众经常出现眩晕、恶心等不适感。上世纪80年代后,3D电影逐渐被市场抛弃。

所以,在2009年《阿凡达》上映前,许多人并不看好卡梅隆的这部花费超过5亿美元的3D影片。

有人认为他很久没拍电影,忘了好莱坞的行情,还有认为他是翻历史的垃圾堆。

“我喜欢做我知道别人做不到的事。”卡梅隆说。

《阿凡达》所带来的IMAX+3D模式,给全世界观众创造了全新的电影体验,正如杰佛瑞·卡森伯格所说,改写了整个电影工业的发展方向。

从此,3D电影狂潮席卷全世界。

2010年1月,《阿凡达》在中国首映。彼时,中国只有5家影院能播放胶片版IMAX的《阿凡达》。

一位妈妈为了生病的孩子能看到《阿凡达》,裹着棉被通宵排队,一度引发网络热议。

2010年2月14日情人节,上海和平影都将IMAX版《阿凡达》票价调高至288元一张,仍然卖出159张。此前,和平影都IMAX影厅已连亏十年,一部《阿凡达》全赚了回来。

正是从《阿凡达》开始,中国观众才有了“去影院看IMAX大片”的消费习惯。

可以说,卡梅隆不仅让3D成为此后商业大片的固定拍摄模式,还改变了观众的观影习惯,促使3D放映技术成为全世界电影院的标配。

至此,卡梅隆登顶“3D电影教父”之位。

【“卡神”危机?】

从《阿凡达》之后,为了完成儿时的梦想,卡梅隆再次做回一名深海探险家。

2012年3月26日,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,卡梅隆成为孤身下潜至海洋最深处(10898米)的世界第一人。

在万米海底,他向自己的妻子苏茜深情表白。

为了做到这一切,卡梅隆冒着巨大的风险,这里的压力是海平面压力的1100倍。2微秒之内,人体就会被挤爆。

即便已功成名就,身家亿万,依然挡不住卡梅隆冒着生命危险做这些事情。

“我做这一切也是为了探索和发现的惊奇感。”卡梅隆说。

对于电影,卡梅隆也是一样的态度,并没有往日的成绩而改变自己的风格。

2019年,卡梅隆监制的《阿丽塔:战斗天使》问世。这部电影虽然不是卡梅隆亲自操刀,但离不开他的影子。

这部作品也创造了影史上一个第一:完全用CG技术制作的人类角色,即女主阿丽塔。

永远的大爷卡梅隆!

她的皮肤和毛发、眼神和表情,制作之精细,可以说到了真假难辨的境界。

虽然《阿丽塔》的票房和口碑并不理想,但在电影工业的特技史上,仍然树立其了最新的标杆。

如今,等待13年之后,卡梅隆亲自操刀的《阿凡达2:水之道》终于来了。

永远的大爷卡梅隆!

其实,《阿凡达》系列的故事并不新颖,而卡梅隆将带来什么全新的视听体验,才是影迷关注的焦点。

这一次,卡梅隆将《阿凡达2》的实景拍摄放在了马里亚纳海沟,他曾经创造人类下潜纪录的地方。而如何让动作捕捉系统在水下拍戏,成为《阿凡达2》解决的技术难点。

永远的大爷卡梅隆!

为此,卡梅隆尝试运用了大量新技术,大约耗时一年半才做出相应的方案,从而清晰捕捉演员在水下最微小的动作和表情。

当然,对于电影工业来说,动作捕捉技术的提升,并不能带来划时代的变革。这也不是卡梅隆最大的卖点。

由卡梅隆掀起的3D电影热潮,经过十几年发展后,已经露出颓势。

卡梅隆再度出手,透过“水世界”将立体效果进一步升华,采用了RGB激光投影系统,以高帧速率提供明亮的图像,可以实现不需要3D眼镜观看3D电影,给予观众更具沉浸式的视听体验。

无论是对观众,还是整个电影工业,又将是一次全新的巅峰。

或许,影院的硬件升级潮,将随着《阿凡达2》的上映再次到来。

但卡梅隆对《阿凡达2》的票房似乎信心不足。

他说:“《阿凡达2》是电影史上最糟糕的商业案例,必须成为历史上票房第三或第四高的电影,才能达到收支平衡。”

这意味着,这部续作的全球票房必须超过20亿美元。

疫情之下,全球电影市场正处于低谷期,《阿凡达2》的票房确实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。

对此,可以用卡梅隆的一句话结尾:

“无论你做什么,失败都是其中一个选项,但畏惧不是。”

电影,已经被卡梅隆改变的太多了,但或许,我们永远可以期待更多。

【参考资料】

[1]《他自称世界之王,而世人却叫他电影之神》第十放映室

[2]《“技术狂魔”詹姆斯·卡梅隆,是如何一次次把电影特效推到了极致》大象看戏

[3]《“世界坑王”的B面人生:科幻、技术与女人》胡子推电影

[4]《技术狂人卡梅隆》中国经济周刊

[5]《终于定档!让影迷苦等13年的<阿凡达2>有何超凡之处?》北青网

[6]《詹姆斯·卡梅隆:他的作品是电影工业的注脚》文汇报

——END——

欢迎关注【华商韬略】,识风云人物,读韬略传奇。

版权所有,禁止私自转载

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

如涉及侵权,请联系删除

       原文标题 : 永远的大爷卡梅隆!

声明: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OFweek立场。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,请联系举报。
侵权投诉

下载OFweek,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

还不是OFweek会员,马上注册
打开app,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>
  • 长按识别二维码
  •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
长按图片进行保存